共情是个案工作中建立专业关系的基础,以往的实务研究中有许多关于共情的方法、步骤,但仍有社工在实践时面临“一学就会,一用就废”的尴尬情况。
本文通过共情表达公式进一步程序化共情的实践路径,使社工面对服务对象时能够按图索骥,在情感的表达与探索中、在共情的对话与陪伴中,与服务对象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与根本。
简单来说,表达共情时需要与当下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呈现的情绪与情感产生共鸣,用公式可以表述为:表达共情=表达共情的内容+表达共情的强度。
表达共情的内容
表达共情时可以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反馈其所见所闻所感,在那一刻让服务对象获得理解与共鸣。为了避免鹦鹉学舌般的生硬,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关注感官的表达。重点关注服务对象表达中与感官系统关联的词语,如听到、看到、感觉到等。
服务对象:“我最近分手了,‘感觉’人生一下子就失去了方向,我的世界突然坍塌了,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社工:“分手这一事件让你‘感觉’人生没有意义、没有方向了。”
第二,使用比喻式表达。用比喻或类比的方式表达核心信息。
服务对象:“我妈妈是控制狂,她总是安排我、要求我按照她的方式来工作、生活,细到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情,比如怎样叠衣服、如何整理梳妆台等,我觉得好难受,太压抑了。”
社工:“就‘好像’你是一个提线木偶一样,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很压抑。”
表达共情的强度
表达共情的强度是通过合适的面部表情、节奏和语音在共情中进行“表情同频”与“言语追随”,帮助对方看见那一刻的自己。但是,如何保证恰如其分地共情、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戏精”既视感呢?
真诚地感受与表达。在服务中,社工面对的个体形形色色,难以完全理解对方的状态实属正常。遇到不确定、不清晰的情况时,社工不妨真诚地表达疑惑,与服务对象共同寻找答案,这也是把服务对象视为“有能力解决问题”“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视角。
使用尝试性表达。社工在引导中无法确定共情表达的程度时,可以使用尝试性的表达方式,例如,“你好像……对吗?”“你似乎……是吗?”以问句的形式与服务对象做进一步的共情探索,在共情式的提问与对话中推进个案的进程。
使用公式的注意事项
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表达共情。面谈过程中,有的服务对象带有强烈的倾诉欲望,尤其在被理解的情境下容易出现滔滔不绝的情况,这时社工常常会犯难:那么多的内容社工是否需要全部共情,或者应该共情哪一部分?需要澄清的是,社工表达共情的点不一定要方方面面,有时候需要选择性“忽略”与个案目标无关的内容,把服务对象的关注点拉回来,重点共情与服务对象当下需求、问题相关的内容或者服务对象情绪强度最为激烈的内容。总的来说,社工在表达共情时需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与服务目标进行回应。
表达共情时注意澄清共情与认同。涉及人际关系的个案服务中,案主常常会期待获得认同,社工往往会陷入两难,认为不认同对方会破坏关系,认同对方似乎又违背了客观中立的原则,那么应该如何在客观的情境中表达共情?
首先,社工需要理解并接受服务对象的表达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与倾向性;其次,社工可以在对话的细节中与服务对象还原场景,帮助对方看见自己在事件中的真实状态与诉求;最后,社工寻找机会适时澄清自身的角色与定位。
例如,一位妈妈因坐月子被婆婆要求吃过量月子餐而抑郁并求助。
服务对象:“我婆婆不顾我的身体恢复,要求我吃东西,就是想害我。”
社工:“客观来说我不了解你婆婆是不是想害你,但是我的确看到因为这些事情,你对婆婆感到很愤怒、很恐惧。”
综上所述,表达共情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需要社工在平等、尊重的关系中表达共鸣、表达相信,在实践中内化、形成适合自身风格的技术程序,如此才能在服务中融会贯通,助力专业关系的建立、推进个案服务的进程。
(作者单位:深圳市社福社会工作督导与评测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