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实务探索

首页 > 动态 > 实务探索

学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使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4-04-19     阅读次数:     字体:【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于助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领域社会工作开展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师生在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开始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起,我国内地各地区相继开始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上海2002年在浦东38所学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试点,将社会工作纳入学校已有体制,并与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深圳2007年出台社会工作专项文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一校一社工”原则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进驻学校开展专业服务,其中部分工读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规模较大的学校采取一校多社工形式;四川省广元市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援助开始采用长期派驻的形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广州在2012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学校建立“青年地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北京市朝阳区和海淀区在2017年开始探索由教委或学校以项目制的方式购买服务,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服务。江苏省太仓市从2017年试点学校社会工作,到2023年实现全域覆盖,并开始在苏州进行推广。在上述探索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在回应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家庭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一些符合本地情境、具有本地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经验。


实践证明,学校社会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支持和有益补充,能够帮助学生和家长、教师提高应对学生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能够弥补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缝隙,帮助学校搭建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网”和“身心安全网”。但是上述试点服务并未在更大范围铺开。当前,我国内地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普及率低,职业化程度较低。



二、学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使用的重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学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价值和重要性。学校社会工作人才一般也叫学校社会工作者,是指具备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素质,在学校领域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人员。加强学校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第一,学校社会工作人才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的综合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人才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他们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具备专业的冲突解决和危机干预能力,他们通过运用系统理念和优势视角,与学生、教师和家长沟通与协作,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心理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此外,他们还能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第三,使用学校社会工作人才能有效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学校社会工作人才是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他们通过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与家庭的深度沟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同时,他们还积极向社会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成果,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扩大影响力。


三、学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使用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一,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社会上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本来就不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更是不足,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负责人不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更不理解学校社会工作人才,他们常常依赖已经制度化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辅导、学校安全保卫等相关人员来解决学校、学生中的某些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欺凌问题的处理就是如此。他们往往将学校社会工作人才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而非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导致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和专业发展方面缺乏对学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的足够投入和关注。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工作在我国内地发展的时间较短,另一方面还是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近年来,结合国际社工日活动,民政部和地方民政局开展社会工作主题宣传周活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学校和教育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


第二,政策和制度保障不足。尽管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政策的落实力度和效果还有待加强。国家层面上,近年来出台了不少和学校领域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指出“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和支持学校聘请社会工作者长期或定期进驻学校,协助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参与预防和处理学生欺凌等行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提供专业服务”;教育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指出“学校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设心理辅导室,或者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教育部等17个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支持专业社工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发挥社会工作者作用,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师生同学关系”。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既是对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和专业服务的肯定与认可,也使得学校使用社会工作人才有一定依据。但是,一方面这些政策大多是鼓励性政策,不具有强制和约束意义。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具体的政策落地指引和配套保障措施,执行起来有较大困难。此外也缺少政策监督机制,各地执行的力度不一。


第三,岗位设置和职业发展路径缺乏。目前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十分有限,仅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性设置,并未大范围普遍设置。《2019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显示,2019年上海市共有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1620所,而2019年上海共有学校社工148名,平均每10所学校还不到1名社工。《2018年深圳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深圳市2018年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共759所,而学校社会工作者有287名,学校社会工作者总量较少。上海和深圳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经是内地最具有规模的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岗位依然是相对较少。其他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岗位更是零零散散、寥寥无几。因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岗位较少、职业发展的路径不清晰,进而也会影响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定位、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究其原因,一是和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二是和政府、学校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关。他们对学校社会工作岗位职责不甚了解,再加上当前我国政府对教育系统编制的严格控制,这使得系统性地在学校内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遇到困难。三是跨部门合作与资源整合难度大。学校社会工作人才使用需要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的协同合作。然而,在现实中,这些部门之间的合作往往面临诸多障碍,如沟通不畅、职责不清、资源分散等,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不足。部分学校社会工作人才虽然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素质,但缺乏系统的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和教育相关、和青少年群体相关的知识技能。这导致他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影响服务质量。学校社会工作队伍整体较年轻,对学生身心特点与需求认知缺乏深度了解,在关注青少年精神需要如协助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与关心社会等方面投入太少;服务仍以辅导个案、预防性和发展性小组或活动为主;对打工子弟学校介入压力较大,对特殊学生采用治疗性个案和小组手法较谨慎;在回应学生复杂问题时较难整合各方资源及建立跨专业的服务团队。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服务效果难以短期量化。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更多地开展预防性和成长性服务,服务效果难以把握,评估体系难以建立,所以导致工作成果不能及时体现。这就更需要针对学校社会工作人才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


四、学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使用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的宣传介绍。建议由中央社会工作部和地方社会工作部统筹,组织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资源,广泛宣传学校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各地可以举办学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培训项目,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德育主任等相关老师进行系统学习,以增加了解和认同。选树学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的先进典型人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的支持,提高公众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为学校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政策引领,完善机制体制。建议由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配合,联合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相关部门,组织研究制定《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机制等具体文件,编制《学校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规划》建议稿并提交有关部门审议推行。同时,建立政策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将学校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指标,以促进工作落实。建立社会工作者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表现优秀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拓宽其职业晋升通道,增强职业吸引力。


第三,加强岗位设置,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建议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和群团组织,积极开发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选用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将岗位设置作为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核心。参照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需要,依据一定的比例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如按学生和社工500∶1的比例设置社工岗位数,学校学生数超过500人不足1000人的配备1名社工;或开展“驻校社工”服务,学校学生数500人以下的配0.5名社工,1名社工服务2所学校,学校学生数较少的可以几所学校配备1名社工,开展“联校社工”服务)。共青团可以将青年联系服务阵地建设、少先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岗位结合,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助力,进一步推动工作创新。在推进实务的过程中,注重围绕服务购买、服务管理、服务评价等总结提炼形成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国家标准,提升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结合各地区实际,探索各地本土化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目前深圳市已经发布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地方标准。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确保专业服务效果。教育部等17个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加强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和心理学类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辅导员攻读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建议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支撑,根据学校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制度。鼓励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教育特别是师范类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校社会工作方向的学历教育,鼓励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开设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的课程,加强对已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岗前培训、继续教育等。加强学校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作者单位: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4月上刊


 
上一篇:热点漫谈丨一人带火一座城,社工该向开封“王婆”学点啥?
下一篇:实务技巧丨社工如何组织一场有效的家庭会议

Copyright  ©  2023-   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4478号 山东省社会组织融创基地   电话:0531-68828072   手机:1761581585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人事考试网   中国社会工作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民政厅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